云南楚雄 原名?
楚雄原名“威楚”。据宣统《楚雄县志》“楚雄名义考”条,“楚雄”之名,始自战国。庄足乔开滇略地日楚。地当省垣门户,雄镇迤西八府,明以楚雄之名,殆取楚地雄远播之义欤。另一说为“威楚”是彝语地名,“楚雄”是“威楚”的演变。先秦时期,楚雄州境内主要分布着氐羌、百越、百濮3大群族。春秋时期,秦霸西戎,氐羌部落南迁,州境以氐羌文化为主,百越、百濮变弱。公元前4世纪,楚将庄蹻通滇,楚雄属滇地。
汉代分属益州郡和越嶲郡。曾为爨氏所据。三国蜀汉西部置云南郡,治今姚安县;东部属建宁郡,北部属越嶲郡,均隶益州。西晋则分属建宁郡和云南郡,隶宁州。东晋、南朝州境西部置兴宁郡,治今姚安县;东北部置建都郡,治今武定县;东部属晋宁郡,均隶宁州。隋唐时期,州境经长期民族融合,形成以乌蛮、白蛮为主体的居住区域。隋属南宁州总管府。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(治今姚安县),隶剑南道;唐南诏国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(治今姚安县)。宋大理国属弄栋府(治今姚安县)、鄯阐府和威楚府(治今楚雄市)。唐宋时期“南诏三十七部”在州境有白鹿部(楚雄)、罗部(罗次)、罗婺部(武定)、华竹部(元谋)以及抬萼部(牟定)、易裒部(广通)、摩刍部(双柏)等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。
元初,州境分属威楚万户、罗婺万户、大理万户和安宁千户所;后分置威楚路、武定路、姚安路、中庆路安宁州。威楚路:元宪宗六年(1256)置威楚万户,至元八年(1271)升威楚路,至顺二年(1331)析南部开南州境置景东军民府。辖威楚、定远、锷嘉3县,镇南、南安2州,南安州辖广通县。其中至元十二年(1275),牟州千户改置定远州(寻改定远县),锷嘉千户改置锷嘉县,黄蓬穽百户改置南宁县(寻并入定远州为南宁乡),欠舍千户改置镇南州,石鼓百户改置石鼓县,摩刍千户改置南安州,路睒千户改置广通县;至元十五年(1278)威楚县升威州,置富民、沙乐2县属威州;二十一年(1284)威州复降威楚县,富民、沙乐2县并入威楚县为乡;至元二十四年(1287),定边县、石鼓县并入镇南州为乡。武定路军民府:元宪宗七年(1257)置罗婺万户,属威楚路;至元八年(1271)改置北路,十一年(1274)更名武定路。辖和曲州、禄劝州,和曲州下辖南甸县、元谋县,禄劝州下辖易笼县、石旧县。
其中至元六年叵簉甸更名为和曲,二十六年(1289)置和曲州;同年置南甸县、元谋县(治五甸)、禄劝州、易笼县、石旧县。姚安路军民府:天历元年(1328)析大理路置姚安路。辖姚州、大姚县。其中姚州于元宪宗七年(1257)置统矢千户,属大理下万户;至元十二年(1275)改置姚州,属大理路;天历年间,改属姚安路,为倚郭。大姚县于元宪宗七年(1257)置大姚堡千户,属大理下万户;至元十一年(1274)改置大姚县,改属姚州。中庆路安宁州属禄丰县、罗次县:至元十二年(1275)析安宁千户置禄丰县,属中庆路安宁州;置罗次州,属中庆路;二十四年(1287)降罗次州为罗次县,二十七年(1290)罗次县改属安宁州。